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
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
(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
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配乐熟读,练习读出韵味。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 ……此处隐藏27720个字……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 15【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运用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读出自己的感悟。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微课、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微课,进阶练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词语训练。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齐声朗读。
2、抢答题。前面我们看过微课,现在测试一下
一、揭题导入(3分钟)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言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感知整体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18分钟)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伯牙绝弦》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2.出示插图,
说图中两个人物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两人特点的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两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琴师,名满天下,听者众多,称赞过他的人多吗?想象一下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文中是怎样写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的呢?默读课文,用“”画出这样的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中“善”。想象画面,理解“高山”和“流水”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5.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
(2)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
(3)理解“志”和“知音”。
6.配乐朗读课文的1—4句。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1)理解“谓”字
(2)整个句子的意思谁再说说。
3.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对话伯牙。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我们许多同学的确不解,你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请在老师发的作业纸上写出来。
写后交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0分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吗?他断的只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文中最后一句。
4.结合资料升华主题。
(1)学生阅读资料
(2)引读全文,升华情感。
(3)试背全文。
(4)升华主题。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1分钟)
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二星级: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题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从老师的新浪博客——龙湖之舟中查找。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子期
知音
鼓志听
念
(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