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6 16:29:53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鸦喝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

在本课《乌鸦喝水》中,我们认识乌鸦聪明能干的一个侧面。

在课文的学习中,先请小朋友整体感悟整个故事,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知道了什么?接着出示一副图——乌鸦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喝不着,怎么办?为了解决困难,先出示句子——一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引乌鸦找了这么多地方,真不容易,该怎么读呢?请学生大声地读句子。学学乌鸦的动作、表情,边飞边读。学生边读句子边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动中只感觉了乌鸦飞到东来,飞到西,没有把“找”这个词落实于实处,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乌鸦找到水,是那么的不容易。乌鸦终于找到了一瓶水。这时的乌鸦心情怎样?你能感觉到吗?问学生该怎么读?学生都说应读出高兴的语气,那我们就以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句。可是,乌鸦喝不着,知道为什么吗?乌鸦的心情又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找出句子画画,找出句子,读读第3、4句,把乌鸦失望、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通过读,感觉到乌鸦找水的艰辛,同时学生在表演、观看中也体会乌鸦口渴时的难受,见到水时的惊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个过程。在学完这段时,让学生再次通过读来体会乌鸦的心情。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时,随机一句“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了双向互动。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组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本课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因此,我就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开发了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验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同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个一个”、“渐渐”的意思,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在观察瓶中水的变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在这一情景中,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孩子们很自然地说:“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好!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我心里暗暗想着。“哦?是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只乌鸦很聪明呢?”

生:“它把小石子丢进了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它想的办法十分不错,对吗?”

(学生很肯定地点了点头。)

师(皱眉):“可我觉得这只乌鸦有个地方却好像不太聪明,你们瞧,它都是捡小石子放进瓶子,我想如果能找些大石子不是更快能喝到水吗?”

一句话下去,下面立刻有了反应,不一会儿,有许多地方都冒出了一双双小手。

生1:“不,如果捡大一些的石头,大石头很重,沉到瓶底的时候可能会把瓶子打碎的,那样一来就喝不到水了。”

生2:“那个瓶子的口很小,大石子就卡在瓶口进不去。”

听,孩子们的回答多么有道理啊!这些答案有些甚至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常觉得只有中高段的课文才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妙语佳词,想不到在这篇课文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字在孩子们口中变得可究可探起来。听了孩子们这一个个回答,我忍不住笑着说:“看来这只乌鸦的聪明还不仅仅因为它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就连挑选石头的时候,它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学生们都纷纷点头,从他们的笑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份说服我的喜悦。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这只小小乌鸦的了解并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表面。

课上到这儿,我觉得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乌鸦聪明的同时发散他们的思维了,于是我请学生们说说“你会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我会把瓶子打碎,一些大的碎玻璃中还会留下一些水的,我就可以喝这些水了。”生2:“我会去找一根别人丢掉的吸管,把它伸到瓶子里去喝。”

生3:“我会用我的尖嘴在玻璃瓶的下面啄一个小洞,让里面的水流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喝了。”

……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3

《乌鸦喝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口渴的乌鸦将石子放进瓶子里,使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从而喝到了水的故事。表现了乌鸦遇到困难肯动 ……此处隐藏6644个字……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2)。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不使用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自主发现水位的变化,在变化中离家“渐渐”的意思。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年级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自主学习。在乌鸦喝水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怎样才能喝着水”。让学生讲《第二次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在字词学习环节,让学生自主结合拼音认读生字。通过小老师认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活动巩固字词的认读。将字词放入课文段落中再次认读。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纠正字音。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4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是啊!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蕴含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确实实是一种“美丽”。“错误”也因此而“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的错误”吧!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

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满意之处: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不满意的地方: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三、改进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鼓励学生课外多识字,并运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